工作动态
经验交流
春风化雨谱新篇: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浏览量:6726 次
  

2000年的冬天,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拂在杭州大地上,杭州在全国率先发起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生动展现了杭州大地“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最美精神,奏响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美乐章。

13年来,“春风行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推陈出新,年年有深化、年年有创新,一年比一年搞得好,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帮扶救助工作新路子,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之一。

13年来,全市共有30757家(次)单位、202.9万余人(次)向“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累计募集社会资金12.8亿元,向91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救助慰问金14.35亿元,兑现了“不让一户家庭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的承诺,成为杭州工会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的总载体、总抓手。

一是帮扶救助对象全覆盖。建立了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救助圈”,对不同致贫原因、不同困难程度的困难家庭实行分层救助,打造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网。救助对象从城镇居民扩大到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受益群体不断扩大,有效解决了“边缘群体”和“夹心层”问题,实现了困难群众的阶梯式分级管理和帮扶救助对象的全覆盖。

二是帮扶救助内容全方位。对困难家庭实施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法律援助等七大方面33项优惠政策,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春风行动”从一年一度“送温暖”到一年四季“送恒温”,从单一“输血”到综合“造血”,实现了从“一阵春风”向“四季春风”的巨大跨越。

三是帮扶救助机制长效化。建立了动态管理、职业培训、就业帮扶、社会共建、帮扶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长效机制的意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向困难群众献上一份爱心。“春风行动”资金专项用于帮扶救助困难群众,及时向社会公布资金募集、使用、管理等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部门审计,确保筹集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困难群众身上。

四是帮扶救助工作社会化。帮扶救助困难群众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杭州市把困难帮扶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合力构建党政领导、工会运作、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以“春风行动”为总载体,把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机制、措施内容和活动载体等一揽子纳入“春风行动”的总体系内,实现了帮扶救助工作的社会化。

20131225,杭州市召开2014年“春风行动”动员大会电视电话会议,宣告“春风行动”正式进入第14个年头。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凝聚和传递社会爱心力量,发扬光大“最美”现象,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努力打造“春风行动”升级版,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加快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爱心助梦·美丽杭州

 

       春风拂面,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杭州的春风行动,从新世纪第一个冬季开始,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连续开展了13年。每一轮“春风行动中,都涌现出许多“最美”的人和“最美”的故事。转眼,到了第14个年头。温暖一次次在人们心里流淌,感动一次次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深的记忆。 将捐赠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困难群众身上,是全社会的爱心铸就一个“中国梦”的完美诠释。

 

助学援助

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一位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于大爷怎么也没想到,杭州市总工会把就读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孙子的一学年6000元“春风行动”助学援助金上门送到他手中。于大爷的孙子小于早在15年前父亲因病撒手离开了人间,不久其母亲也离他而去,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一家人仅靠于大爷2000余元退休金维持生活。在于大爷为孙子的就学困难发愁时,“春风行动”的助学援助金帮助了他的孙子圆了大学梦。接过助学援助金的于大爷不停地向“春风行动”的工作人员道谢。

“春风行动”为了圆杭城莘莘学子的“大学梦”,每年为因筹措子女上大学费用而犯难的困难家庭 按照困难类别发放每生每学年3000元和6000元的助学援助金。 “娃哈哈·春风助学”,是杭州市“春风行动”助学援助的品牌项目。作为杭州市开展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娃哈哈·春风助学”得到了娃哈哈集团的大力支持。从2011年起,娃哈哈集团每年捐资500万元,特别是2013年更是捐资1000万元,定向用于资助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帮助他们实现成才梦想,从根本上增强困难家庭的“造血”功能,尽快走出困境。这一助学援助目前在杭州主城区分两类实施,一类是子女就读全日制高校专科、本科学业和自费非在职就读硕士研究生学业的持有《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和《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的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和残疾人,按每生每学年3000元标准给予资助(同时享受“春风行动”各项优惠援助政策),参照往年数据(因为整个发放工作要到年底结束,这类对象已由民政部门核发证件不再公示),今年约有400多名寒门学子得到援助,预计发放助学金130万元左右;另一类是因为子女就读全日制高校专科、本科学业和自费非在职就读硕士研究生学业导致家庭临时性困难的因学致困家庭,每生每学年给予6000元资助,据统计,本学年共有616人申请“娃哈哈·春风助学”,预计发放助学资金369.6万元。

与此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春风行动”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今年“娃哈哈·春风助学”首次向淳安等5县(市)延伸,对当地子女就读全日制高校的低保、残保、特困职工等持证困难家庭,当地助学金未达到杭州主城区持证困难家庭助学援助标准的,由杭州市“春风行动”予以补足。据统计,本学年5县(市)共有1478名困难大学生申请“娃哈哈·春风助学”,预计发放助学金374.4万元。

 

外来务工人员急难险救助

安徽小伙秦日勇是下城区一家运输公司的外来员工,凭着自己的辛勤打拼,和老婆儿子在杭州安了家。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使秦日勇一家陷入困境,妻子严重烧伤,医疗费花去几十万元。就在最困难的时候,“春风行动”向他们伸出了援手,送去了2万元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并联系阿里巴巴辅导其爱人熟悉网上开店业务,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重新生活的信心。这项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制度,正是近年来“春风行动”不断健全完善帮扶政策,构建全方位帮扶体系所取得的成果之一。

为进一步推进“春风行动”向“新杭州人”延伸,杭州市“春风行动”于201210月推出了《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该办法规定,在杭州主城区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在杭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或本人在杭务工期间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可持身份证、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劳动合同或务工证明、住房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向所在单位工会或居住地社区工会申请特殊困难救助。救助标准分别为:急难险救助200020000元,重大疾病救助200030000元。为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或不幸患有大病重症而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外地来杭务工人员构筑了又一道抵御意外灾害和疾病风险的“防线”。在杭务工期间,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在杭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根据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造成的身体伤害、财产损失和生活困难程度,给予2000元——20000元的一次性救助。突发性急难险情主要包括:(1)水灾、地震、雷击、台风等自然灾害;

2)火灾、溺水、触电、中毒等意外事件;(3)其他突发性事件。

 

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疾病救助

“我们是来杭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想请你们帮忙完成一个心愿。我爱人在开出租车时突然脑溢血,还没抢救多少天,钱就花光了。幸好,“春风行动”帮助了我们,我爱人后来也慢慢好起来了。我们都很感动。再过段时间,我们要回黑龙江老家去了,回去之前,想通过你们替我谢谢杭州市“春风办”和市总工会,谢谢所有帮过我们的人。”这是一位东北大姐在接受了“春风行动” 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疾病救助后,特意打来电话道出感激之情。

当初两夫妻一起来到杭州时,周大姐没有工作,老公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开出租车夜班。一天晚上,打他电话,一直没接。最后通过车上的GPS找到了,车子停在三塘路口一个红绿灯底下,已经停了快两个小时,人在车里,已经昏迷。送到医院后,医生说,周大姐的爱人是突发性脑溢血,有生命危险。周大姐一听就懵了。“你们都不知道我当时有多难,我俩都是下岗工人,还欠着外债。身上总共就13千多元,只三四天就花了两万多元的医药费。”

这时,她想到了市总工会。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对她说,在杭州,像她丈夫这样的情况,可以申请“春风行动”的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中的重大疾病救助。周大姐只花了一天就办妥所有手续,拿到了1万元最高额度的救助金。没过一星期,周大姐丈夫脚底开始有感觉,不久就康复出院了。其实,像周大姐丈夫这样及时得到“春风行动”救助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很多。

早在200811月,杭州就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政策。根据政策,杭州市总工会就可以对在杭务工期间,因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及时实施救助。对已参加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遭遇突发重大疾病,其当年度医疗费经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和实施医疗困难救助后,自负部分仍在20000元(含)以上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按不同区间不同比例的方法计算救助额度,救助额度为2000-30000元。对未参加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遭遇突发重大疾病,其当年度在杭州市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符合医保开支范围的医疗费自负部分在10000元(含)以上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按不同区间不同比例的方法计算救助额度,救助额度为2000-20000元。

 

助学援助和大病救助向五县(市)和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

2013年,家住偏僻山区的淳安县千岛湖镇下岗女工唐红卫家庭喜逢一场“及时雨”。唐红卫丈夫早些年不幸因病去世、和女儿方珊珊相依为命、仅靠自己平时打临工和每月340元低保补助维持生活、却逢女儿于考入宁波大学就读广告系、孤母寡女俩因此陷入生活和就学的困境。当唐红卫接过本学年“娃哈哈·春风助学”的3000元助学金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十分感慨地说:“去年当女儿高考金榜题名、我们母女俩为支付不菲的学费犯愁时,我县开展的‘春风行动’给予我们3000元资助。今天,新学年还未开学,“春风行动”登门又把3000元助学金送到我手中,真好比送来了‘及时雨’啊!”

2013年市“春风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做好两个延伸:一是实施“春风行动”助学助医向五县(市)延伸。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春风行动”向农村延伸支持五县(市)加大对困难群众助学助医力度的意见》,对五县(市)持证困难家庭子女就读全日制高校,当地助学金没有达到杭州主城区持证困难家庭助学标准的,由市“春风行动”予以补足。对五县(市)持证困难家庭成员因大病住院治疗,当年度医疗费经当地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和医疗救助、民政部门临时救助后,市“春风行动”按1:1的民政临时救助标准再予以救助,经济较困难县(市)可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二是加大对困难外来务工人员的帮扶救助。71,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政策的通知》,在实施原有的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的基础上,对夫妻双方在杭州主城区务工3年以上(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参加工会组织),因学因病因急难险情导致家庭生活临时性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予享受杭州市“春风行动”春节一次性救助、“送清凉”慰问和助学援助三项援助政策。

 

反哺救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3723凌晨,杭州橡胶(集团)公司3名员工,下班后到钱塘江边纳凉,不幸被涌潮卷入江中遇难。83,杭州市“春风行动”办公室启动反哺救助机制,对付俊毅等3名遇难员工实施急难险困难救助,当该公司工会干部胡佳玲把每人20000元的“春风行动”反哺救助金,一一送到了他们家人的手中时,家人们由衷感谢“杭州人”对他们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家人们受伤的心灵,缓解了他们的困难。

原来,杭州橡胶(集团)公司近几年来积极参与杭州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市总工会积极倡导并牵头实施的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多次慷慨解囊献爱心,累计捐款额达196万元。这次该公司分别来自江西广昌、河南民权、陕西蒲城的3名外来务工人员不幸遇难,市春风办及时启动反哺救助程序,发放每人20000元救助金。这是杭州市 “春风行动”向捐款献爱心的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因遭遇突发性灾害造成困难给予反哺救助的一个侧影。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女职工金慧娟因患胃癌做胃切除手术,后又经过6次化疗,2010年仅个人自理医疗费就达2万余元,加上病假收入减少,生活发生困难。20111月,她从市春风行动办公室领取了3000元的春风行动反哺救助金,缓解了其困难。这是杭州市春风行动对踊跃参与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的单位职工、社会各界人士因遭遇突发性困难给予反哺救助的一个侧面。据悉,金慧娟所在的公司累计向春风行动捐款400余万元。

为积极倡导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激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杭州市于2010年出台了《杭州市“春风行动”反哺救助暂行办法》,对曾为“春风行动”捐款的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当他们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或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生活发生临时困难的,给予最高2万元的一次性反哺救助。捐款单位职工因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患重大疾病(个人承担的医药费在2万元以上)等导致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给予3000元以上的一次性反哺救助。捐款单位当年度享受反哺救助的总金额不超过当年度单位向“春风行动”捐款额的50%。捐款人及其家庭成员因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患重大疾病等导致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给予捐款人向“春风行动”捐款额1倍以上的一次性反哺救助,救助金额一般不超过2万元。

 

 

冬送温暖和夏送清凉

冬天,为了让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新春佳节,“春风行动”按人口给每一户困难家庭送上2200元至4300元的春节慰问金和一份价值几百元的年货。夏天,为帮助困难群众平安度夏,“春风行动”拨出专款,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为每户困难家庭送去700元的慰问金和防暑降温用品。

2013124上午,上城区小营巷社区工作人员受到杭州市“春风行动”办公室委托,把凝聚社会各界人士拳拳爱心的第十一次“春风行动”按每户2000元至3800元不等的一次性救助金和一个年货大礼包,一一上门送到45户低保、残保和因患大病重症等特殊困难户家中。当家住上城区小营巷61号、本人因肢体残疾而失业、妻子做临时工、女儿就读大学的低保户户主蔡志祥从社区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次性救助金和年货大礼包时兴奋地说:“年关将近,当我正在为过年而发愁时,‘春风行动’给我送来了3300元的一次性救助金和年货大礼包。新年新气象,今年又能过上一个好年了。”

201378月上旬,杭州持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为了切实帮助困难群众安全度夏,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今年市“春风行动”打响了抗高温、送清凉工作的持久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送清凉”活动,发挥了“春风行动”救难救急的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心和关爱。一是开展了全市机关党员干部走访困难家庭“送清凉”活动。710,市直机关党工委、市总工会、市民政局、市春风行动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机关党员干部走访困难家庭“送清凉”活动的通知》,对活动内容、安排等进行了部署,对各区、县(市)的“送清凉”走访慰问活动提出了要求。至7月底,完成了市本级10398户困难家庭727.86万元慰问金的发放工作。二是开展了市属单位特困职工“春风行动”送清凉慰问活动。由市总工会牵头,市产业工会开展摸底排查,采取产业工会干部上门送慰问金的形式,对市属单位372户癌症、残疾等特困职工家庭发放“春风行动”送清凉慰问金26.04万元。三是为持证困难独居老人送高温电费补助。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抗高温走访慰问帮扶行动的要求,与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联合,开展了市直机关党员为困难独居老人送高温电费活动,为685名市级持证困难独居老人送高温电费补助13.7万元。四是积极做好持证特困家庭安装空调工作。参与抗高温走访慰问帮扶专项行动督查工作,由市“春风行动”出资为全市866户持证特困家庭安装空调,确保困难群众安全度夏。

实施就业再就业援助从“输血”走向“造血”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杭州市在深化“春风行动”中,把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当初单一的“输血型”经济救助,逐步转向同时注重就业援助的“造血型”帮扶,为有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的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着力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致困原因。第二次“春风行动”以来,在历次“春风行动”中先后推出了“再就业服务月”活动,对他们提供劳动技能免费培训,以增强他们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建立《就业援助证》制度,使他们在职业技能培训、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助和经费减免或补助等优惠。开展了以“献一个岗位、帮一人就业、送一份温暖、解一户困难”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活动,动员企事业单位腾岗献岗,为就业困难人员送岗位。此外,以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技能、送服务等,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五送一落实”活动,努力为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多渠道、多途径开发给予政策性补贴的街道、社区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持有《就业援助证》或《困难家庭救助证》的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鼓励政策,对吸纳上述持有《两证》等困难人员的用工单位,政府给予不同额度的用工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就业与救助联动机制,即本着“先就业、后救助”的原则,对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又未就业的人员,优先安排上岗就业,对非本人原因仍未就业的,再实施帮扶救助。在全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杭州市十度开展“春风行动”实施的一系列就业援助举措,累计帮助40多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致困原因。

 

爱心碑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时,会惊喜地发现在杨公堤西面隐秀桥南侧,有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独特景点——“春风行动”爱心碑。碑上镌刻着“春风行动”捐助者的单位名称或姓名,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凝聚着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力量。

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特地赶到这里,义务为“春风行动”爱心碑主碑和副碑洗尘,清洁碑体,更为直观地接受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教育。

设立这一人文观赏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春风行动”爱心碑,其根本宗旨是感谢和纪念为帮扶困难群众慷慨解囊、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借此感召和激发更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春风行动”、奉献爱心,同时让更多市民特别是外地游客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杭州这座充满人文关怀城市的无穷魅力,使之成为集纪念、教育、观赏于一体的人文景点。

200012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发起“春风行动”,每年年底,10元、100元,乃至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的捐款,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据统计,13年来,杭州共有30757家(次)单位、202.9万余人(次)捐款,累计捐款12.8亿元。“春风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帮扶救助合力,精心打造了集聚民间道德力量、培育大众慈善文化的帮扶平台。

 

2010年代表一家三代四口人向春风行动捐款的彭先生,2011年又出现在了捐款办公室,2011年他们一家人又捐出了1.8万元。彭先生说,春风行动真正做到了把款项用到困难群众身上,很暖心,很贴心。我们一家人尽的这点微薄之力,也是想给女儿一个好的榜样,希望爱心能代代相传。

90岁的邵达明老人是杭州市的一位离休干部,住在一套大约60平方米的老公寓里,生活十分简朴。尽管各种疾病缠身,行走不便,但他乐观向上,10多年来多次向社会及个人捐款,数额已逾10万元。 有三项捐款是邵老每年必捐的:特殊党费、杭州市“春风行动”捐款和关工委助学捐款。另外,但凡是杭州市红十字会机关发动的救病、救灾捐款活动,邵老总是积极参与,比如对抗非典捐款、印度洋地震海啸捐款、汶川大地震捐款等等。邵老说:“我给自己的捐款规定了六个原则——响应号召、积极主动、量力而行、细水长流、意志坚定、终生奉献。”虽然没有很大的数额,但是邵老十多年来如一日,坚持自己的梦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确实无愧于他的“杭州市老干部慈善之星”的荣誉称号。

白手起家,浙江中纺腾龙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宏用10年时间打出了“杭派女装”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杭州服装界的领军人物。他信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市政府开展“春风行动”以来,他累计捐赠人民币300万余元,其中就包括今年以杭派精品服装市场捐出的 100万元。“我老家在金华山村,也是苦出身。小时候能吃上一碗蛋炒饭,真是件足够幸福的事情。”吴文宏说,他明白做人的不易,以及生活的坎坷。吴文宏说,“每个人都需要对社会尽一点义务,或多或少而已,我最佩服的就是那些持之以恒做善事的人。在我看来,企业得到的多就要回报社会多,我只是代表企业履行了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而已。”自2000年以来,他积极响应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帮助弱势群体、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200312月份向江干区慈善总会捐款50万元,向上城区慈善总会捐款5万元。2006年个人出资10万元捐助金华塔石乡造桥;2007年个人出资300万元捐助“中国钱文光基金会”。2007年个人出资50万元捐助金华塔石乡中心小学教育建设。同一年,捐助100万元在淳安建立“杭州杭派女装商会希望小学”等。事实上,吴文宏代表的是一批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在春风行动中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则兼济天下”坚持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受助脱贫后不忘反哺社会

2011117下午,杭州市民罗薇薇将1000元送到了捐款办公室。罗女士曾经数度沐浴和煦春风,并于2007年退出了困难家庭行列。从那年起,罗女士每年都向春风行动捐款1000元。罗女士和丈夫原来都是下岗职工,在大家的帮助下她的丈夫在物业公司找到了工作。如今女儿也已经工作,自己每月领着退休金,脱贫后的一家三口现在很幸福。罗女士感慨地说:春风行动帮助我们一家走出困境,虽然我们能力有限,但一定要将春风接力棒传递下去,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1217下午3时许,一位60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市“春风行动”捐款办公室,从怀中掏出30000元捐给“春风行动”。老人名叫席传喜,家住望江街道鹜江社区。

当天,他是抱着一颗滚烫的感恩之心前来捐款的。去年底,他家因落实了住房政策一下子摘掉了“低保”帽子,领到了一笔住房拆迁的补偿金,加上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家三口都有收入,并主动提出不再申请残疾基本生活保障。

说起他慷慨解囊的缘由,席老敞开了心扉:原夫妻俩上班打工,女儿就读中学,一家三口虽谈不上富有,可日子过得蛮温馨,然“天有不测风云”,早在七八年前,他因中风造成脑梗和心梗,进行心脏支架安装等抢救治疗,个人自负的医疗费不下10万元,当时女儿就读中学,其妻只有1000多元月收入,而自己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自己治病的钱从哪里来、一家人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正当他陷入疾病医疗和家庭生活的困境中无力自拔的时候,是春风行动为他撑起了“遮风避雨”的一片天空,他所在社区、街道很快给他办理了“低保”,后又给他申领了残疾证,并领取了《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列入了杭州市级困难家庭“春风行动”的帮扶救助范围,一直持续到201211月。这样除了每年可以享受杭州市“春风行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资助女儿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业等各项救助举措外,还给予享受医疗费的减免政策。他十分感慨地说:“是春风行动帮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增强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

领到一笔数额并不大的住房拆迁补偿金后,席老首先想到的是“报恩”,“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各界的爱心关怀,使我枯木逢春、才有今天。我要知恩图报、反哺社会,去帮助那些像我以前一样困难的那些人。可我自己不知道哪些人最需要帮助,我还是通过‘春风行动’这个平台来帮助我实现这个心愿吧。”一席朴实的话语,令在场工作人员和群众都十分感动。

据杭州市“春风行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第一次至第八次“春风行动”累计捐款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位,和累计捐款在1万元以上的个人都在“爱心碑”上镌刻留名;从第九次“春风行动”开始,每次“春风行动”捐款在50万元以上的单位、捐款1万元以上的个人,也都在“爱心碑”上镌刻留名,以示褒扬。

13年来,全市共有30757家次单位、202.9万余人次向“春风行动”捐款,累计捐款12.8亿元,其中市本级有2879家次单位、80万余人次捐款,累计捐款3.9亿元。形成了“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复合主体,为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亮点与创新

市委、市政府对“春风行动”高度重视,把“春风行动”作为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总载体和总抓手,每年进行专题研究,召开动员大会,明确工作要求,号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同时,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舆论宣传作用,聘请“最美妈妈”吴菊萍担任杭州市“春风行动”爱心形象大使,不断提升“春风行动”的社会公信力,激发社会各界捐款献爱心的公善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奉献爱心、扶贫济困的良好局面。

 

四级救助全覆盖

有的困难群众,他们不是低保户,不能按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却因病因学等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是经不起丝毫意外打击,而在帮扶工作中又极易忽视的一个弱势群体。自从开展“春风行动”以来,他们的生活不再脆弱,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的春风吹遍了杭城每个角落,这一切都得益于“春风行动”于2003年在全国首创的“四级救助圈”政策。

市级救助圈将市区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20%的家庭和因病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0%的家庭全部纳入帮扶救助范围,统一发放《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跟低保家庭一样同等享受市“春风行动”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区级救助圈负责对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20150%之间的家庭和因病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低保标准150200%家庭的救助,享受区“春风行动”的帮扶救助政策;街道(乡镇)救助圈负责对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上困难家庭的救助;社区(村)救助圈主要负责以上三级救助圈各项帮扶救助措施的落实,同时对三级救助圈以外的困难家庭实施临时性帮扶,从而形成了“四级救助圈”。

“四级救助圈”的建立,保证了帮扶救助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了“边缘群体”和“夹心层”问题,实现了困难群众的阶梯式分级管理和帮扶救助,使不同困难程度、不同致困原因的困难家庭都能纳入到“春风行动”帮扶救助范围。13年来,“春风行动”帮扶救助对象从最初的下岗失业人员、特困职工,逐步扩大到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困难家庭、边缘困难家庭、失地农民、低收入农户和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了帮扶救助对象的全覆盖。

临时价格补贴的联动机

春风行动还建立了杭州市区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的联动机制,把对困难群众生活补贴直接与物价指数挂钩,确保了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影响生活品质。杭州市“春风行动”帮扶救助工作的这一大创新,得到了国家物价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万名党干部结对万户城乡困难家庭 

同时,全市还开展了“万名党干部结对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活动和“1+X”社会结对帮扶活动,仅第一轮(20072011年)共有116家市直单位、21549名党员干部2916家企事业单位1541名社会各界人士结对帮扶城乡29986户困难家庭,累计上门24万余人次,送去慰问金、慰问品1.47亿元,帮助解决生活、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等问题11万余件,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在杭州社会各界已蔚然成风。

     “春风行动”开展以来,杭州不断出台帮扶政策,拓展援助项目,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对杭州市区困难群众实施援助的意见》、《杭州市“春风行动”助学援助管理办法》、《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杭州市“春风行动”反哺救助暂行办法》、《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管理办法》、《杭州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春风行动”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涵盖了日常生活、文化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法律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帮扶救助内容,让困难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

 

连续13年开展的“春风行动”,已经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市总工会牵头实施、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互助和帮扶救助工作的杭州模式,兑现了困难群众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不让一户困难家庭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的承诺。

13年来,“春风行动”帮扶救助对象不断扩大,帮扶救助内容不断丰富,帮扶救助活动历久弥新。全市有91万户(次)困难家庭得到帮扶,发放救助慰问资金14.35亿元,其中仅市本级累计向11.96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春节一次性救助金29110万元,向1.9万多人次困难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6958万元,向10.4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夏季“送清凉”慰问金慰问品3955万元,慰问困难老人、孤儿、环卫工人等991万元,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50多万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之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慈善奖”。

一轮“春风行动”六大政策力度加大

 新一轮“春风行动”的主题是“爱心助梦·美丽杭州”,将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援助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加大力度。

  教育援助 帮扶主城区因病致贫大学生

  拟将主城区因病支出型边缘困难(够不上低保等政策、又因为生病原因开支太大造成贫困)家庭大学生列为帮扶对象,享受“春风行动”助学待遇。

  深入实施“娃哈哈·春风助学”向5县(市)延伸,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同时优化助学程序,试行事先援助办法,更好地体现雪中送炭。

  就业援助 低保家庭毕业生每人1000元求职补贴

  加大创建充分就业行政村工作力度,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至少安置1名以上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

  突出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城乡低保家庭、孤儿、残疾人等毕业年度的市属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一次就业指导、二次就业推荐、三次就业信息等服务,通过促进就业增加困难群众的经济收入。

  医疗援助 持证困难人员医保报销比例70%以上

  实施新的《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由政府全额补贴将持证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医疗困难救助比例达到50%以上。

  完善困难群众因病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实施“春风行动”大病救助项目,大幅度提高欠发达地区住院持证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水平。

  拟建立向捐献人体器官者家庭慰问机制,大力弘扬助人为乐和奉献精神。

  拟建立主城区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专项救助机制,着力解决持证边缘家庭成员患大病导致生活临时性困难问题,为困难群众增加一道防御大病风险的安全网。

  养老援助 让无依无靠老人安度晚年

  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老年食堂等建设,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对居家养老的困难老人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免费优惠套餐服务,确保无依无靠老人安度晚年。

  实施新的《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将持证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有效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的养老待遇。

  住房援助  新推公租房2600套经济适用房20万方

  健全“租、售、改”三位一体和“以租为主”的城镇常住居民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完善管理办法和进出机制,新推公租房2600套,新增廉租房货币补贴490户,公开销售经济适用房20万方,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杭州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有效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的人居环境。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入社保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的相关公共服务。

  完善式“2+2”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促进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更好地实现在杭务工人员“八个有”目标。积极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扩大覆盖面,提高救助率,深化“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生活,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州安居乐业。

 

“春风行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春风行动”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越来越高,社会参与面越来越广,已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成为践行“我们的价值观”、提升杭州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举措,成为打造“道德高地”、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真正成为了杭州的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和“金牌工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