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全党全国都在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在“区县所需,下城所能”精神指引下,杭州下城教育人以“组团式”的教育帮扶模式,把杭州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源源不断输送到对口帮扶点,用心用情抒写了教育扶贫的动人篇章。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看看下城区教育扶贫的生动实践。

成立助学基金 帮助“山凤凰”飞出大山 走遍山沟沟 为山中“木兰”送出保障
希望让贫困家庭里的女性,能实现求学、就业的梦想,助力她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读书成才后反哺家乡,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同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8月中旬,贵州黎平大山深处的一群女生受邀来杭。她们携手下城区教育系统开展了一场别样的研学之旅。其中不少女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她们发出感慨:“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终于近距离感受到‘天堂’的魅力,希望我有朝一日能考上杭州的大学。”
对于这些女生来说,在以前,别说出省研学,连继续学业都是一种奢望。黎平是下城区结对帮扶的贫困县,当地一些村寨受传统观念和现实环境影响,重男轻女等陋习仍难革除。很多花季少女,正值上学的年纪却在贫困和偏见中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或早早嫁人。
如何保障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走出“贫困循环”?下城帮扶工作组通过争取爱心企业、市民的资助,于2019年3月推出首期“山凤凰”关爱女生计划:对女孩从初中毕业到考入大学给予3000至8000元的现金奖励。同时以“她奖学”“她助学”“她未来”“她梦想”四大类帮扶,在女生学习生涯的各重要节点提供支持。
下城教育人紧密参与该计划。马林是下城区新选派前往黎平支教的“教育帮扶团”成员之一。今年2月一到黎平,他就接力抓好这一项目,并积极向机制化、品牌化方向提升,用数据排查扩面情况,完善山凤凰关爱基金资助办法,走访了20余个申报村,协助开展公益基金募款活动。预计今年山凤凰关爱基金将帮助黎平县200余名边远山区贫困家庭女孩圆读书梦。
今年6月专程到访黎平的下城区委书记刘颖表示,下城区将进一步做强做深做实“山凤凰”关爱女生计划,让黎平县边远村寨适龄在读女生实现“高中梦、大学梦”,助推大山里飞出更多“金凤凰”。
类似“山凤凰”特色项目、提升帮扶精准力度的策划,下城区还有不少。巴东县是湖北恩施州唯一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这里的老百姓特别是女性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和因生育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旦有女性病了,很容易拖累全家。她们受教育程度低,又影响到下一代。整个家庭的脱贫,女性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下城区首批帮扶干部韦锋和吴斌,走访了当地12个乡镇、22个深度贫困村后,心中一直挂念。
2018年4月,他们了解到阿里巴巴有一款公益保险——“加油,木兰”,是专门为山区贫困女性开设的,投保后女学生考上高中每学期可获资助500元,考取大学可获补助5000元;女性生育后可获补助2000元;女性大病有20000元补助等。在扶贫工作组的努力协调下,全县建档立卡女性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了阿里,为项目落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8年10月,“加油,木兰”项目成功落地——阿里捐助项目第一期852.45万元资金全部到位。去年,大面山村贫困女生李红英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学,一次性获补助5000元,小姑娘动情地说:“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负家乡人民和杭州恩人的厚望!”
“输血”“造血”同步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师队伍 从支援薄弱地区到输出海外 勇挑教育优质均衡之重任
下城教育是一种共享式的教育,不仅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同时响应号召让中国教育“走出去”。下城教育人有这个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去年7月,青海德令哈市中考成绩揭晓。浙江省援青指挥部设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的首届“杭州班”学子创佳绩:高中上线率100%,班级平均分近490分,超该市平均分近150分!
三年前,明珠实验学校教师高爱玲和丈夫白万红自愿报名参加浙江省第三批援青支教,接手的就是首届“杭州班”。“刚爬上2980米的高原,就经历了头疼、失眠、流鼻血等一系列高原反应。”这没有吓倒高爱玲,她马上投入到班级语文教学中:为了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她对作业进行二批、三批;为了尽可能为学生答疑,她每晚在教室留到晚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她在班内开展名著共读、诗词大会等活动。
白万红是“杭州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为了让这里的孩子有和浙江孩子一样的学习条件,他常往返于杭州和德令哈收集学习资料,一个来回就是三天。“明珠实验的老师们整理了很多教学复习资料和教具给我们,大家常在微信群里探讨教研,‘杭州班’最终能考出好成绩,是明珠整个大家庭的功劳。”
下城区的支教老师们,在输送了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受援地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同时,下城支教团队坚持“授人以渔”,支教总有到期的时刻,如何变“输血”为“造血”,给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才是提升当地教育水平的关键。
“这里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足。”在诊断式调研后,挂职黎平四中的瞿如珍副校长迅速筹建了“下城-黎平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室”,帮助本地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加强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培训。为更好地了解黎平当地各学校发展现状、特色、办学困难,下城区教育帮扶团开展了诊断式、主题式调研,为黎平50多所学校精确把脉、献计献策。去年,帮扶团还整合杭州市名师名校长、下城区研究员和星级名师等专家讲师团队,组织了三轮面向黎平40岁以下的教师,分层、分梯度开展精准化、以实操为主的培训。
不仅把经验“请进来”,也要让黎平的教师“走出去”。近一年来,黎平已经有约300人次的老师走出侗乡大地,来到西子湖畔,浸入式地体验杭州的美好教育。
除了输出省内外,下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在走向国际。今年3月起,郑建华、张自任、张群、姜菊华4位优秀教师飞往迪拜,筹建迪拜中国学校。这是教育部首批海外中国国际学校试点单位,在海外创办的第一家全日制中国学校。
“从接到任务到启程出发,只有短短10天,但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长江实验小学副校长郑建华是迪拜中国学校小学部负责人,到迪拜后他立刻参与了办学计划的制定,深入思考办学理念、招生对象、办学方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在迪拜办一所学校,从申办到获批一般需要1.5年,而迪拜中国学校仅用6个月就实现了从无到有,展现了“中国速度”。几天前,迪拜中国学校正式开学,实现了杭州优质教育资源向海外辐射,也为当地华侨子女学习母语、传承中国文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创新“互联网+义务教育”模式 实现优质教育有效辐射 打造“跨虹桥”教育联盟 以点带面高效推进教育帮扶
一根网线连起城市课堂和农村课堂,不仅让身处异地的孩子成为同班同学,共享优质课堂,也让两地教师成为“同事”,共同进步成长。
在胜蓝实验小学小报告厅LED大屏上,显示着临安河桥镇小学石瑞校区师生的教学场景,临安的学生们在胜蓝实验教师俞佳颖带领下,和胜蓝实验的学生们一起坐上一架“小马车”,在音乐中感受小马车“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声音变化,在有趣的体验中学会识谱、唱谱。
下城区和临安区,利用互联网让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学习资源。“我们的老师把拓展性微课程上传到平台,让临安的学生随时随地实现线上线下学习,老师通过线上数据,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通过访谈等形式做个别化指导。”胜蓝实验小学校长崔建军说。
2019年,杭州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胜蓝实验小学、景成实验学校、青蓝青华实验小学和天水小学率先与临安、建德、兰溪等地四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结对互助。支教老师人数有限,但互联网却可以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以几何倍数扩散。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下城教育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宽。
今年4月8日,“巴东、黎平、下城疫情下体育教学线上研讨活动”在钉钉群准时开麦。来自贵州黎平城关四小、黎平四小、黎平二中、三中、六中、中潮中学、湖北巴东县管渡口中学及下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近260人参与,共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三地线上教学研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疫情期间下城区的体育老师积极行动起来,让线上体育课“百花齐放”,各校都涌现出好做法,也让黎平和巴东的体育老师们受益匪浅。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下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共开设网络空中课堂64节、网上教研390余次,参与教师近630人次,下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方法传递到了受援区县,有效推动了城乡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多地师生异地听课、研讨、上课零距离互动研修。
今年教师节期间,下城将启动“杭州下城‘跨虹桥’教育联盟”。在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看来,过去这些年,受援区县和下城区都是两点一线的联系,联盟成立后将形成“以点带面”的联系,受援区县之间也可以形成资源整合、经验交流,能大大加强下城与受援区县在教育帮扶上的黏性,提高合作效率。
此外,下城区教育局还积极组织民办教育力量助力东西部教育帮扶。今年5月,下城区民办教育协会党委联合纳思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对宣恩实行教育精准帮扶,捐赠价值397.6万元的教育资源,免费提供在线课程的学习账号,推出《家庭教育》系列在线课程,惠及宣恩全县10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47377名学生和家长。协会党委负责人说:“我们希望激发更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助力党和政府最关心的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讯员 徐雁菁 记者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