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等11部门印发《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精准关爱帮扶行动方案》,针对农村留守妇女中的残疾群体,推出多项精准福利政策,着力破解其生活保障、康复服务、就业增收等核心难题。
那么在杭州,帮扶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有哪些实践?
饮品制作、咖啡师礼仪
课程培训帮助困难群众再就业
拱墅区开展“双师协同赋能”就业帮扶项目,针对困难群体普遍存在的“技能单一与职业素养薄弱”的双重困境,由社会组织联合国际知名餐饮企业,依托其门店分布多而广的资源,创新构建“企业导师(硬技能)+专业导师(软实力)”的双师培养体系。该项目深度整合企业标准化培训体系(如星巴克“伙伴文化”课程)与社会组织研发的《职场社交技巧》等课程,形成“技能达标+素养适配”双认证机制,有效破解企业“招工难”与就业者“适应难”的结构性矛盾。
去年以来,社会组织团队在拱墅辖区内2个街道开展入户调研,结合街道数据库摸排150名困难群体就业需求,开展20场专业就业社会适应能力培训课程,课程涵盖咖啡师礼仪,认识门店,门店日常清洁,饮品制作等硬技能实训,也包含了工作人格,工作态度,职场礼仪,倾听与沟通等软实力培育,服务困难群体120余人次。
“共富中介”
帮助低收入群体匹配合适的工作
蔡大姐是富阳区云水社区的居民,她因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等原因,一直赋闲在家,她渴望有一份自由度高、文化程度要求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以增加家庭收入。富阳区推出“共富中介”项目,在区助联体和云水社区设置两个“中介”点位,设立资源库和人才库,帮助低收入群体链接就业资源。最终,蔡大姐通过富阳区助联体推出的“共富中介”项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年可给家庭增收3.5万元以上。
“共富中介”项目可以链接社区内有家政、月嫂、钟点工需求的居民,有保安、保洁、水电工需求的物业及其他用人单位,为失业人员、赋闲妇女、外来务工人员等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提供再就业。与家政等多家专业机构合作,由机构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从而实现困难人群再就业。自开设“共富中介”项目以来,已培训就业需求人员180余人,帮助42人实现再就业,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3.7万元以上。
公益编织课程
宝妈变身“编织达人”
钱塘区在临江佳苑社区创建共富工坊——比临坊,通过发掘编织达人,由辖区待业群体组建编织社团,开展公益编织课程为辖区低收入人群提供技能培训。比临坊每月开展2期公益编织课程,提供免费毛线编织技能培训,从基础针法到花样设计,手把手教学,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竞争力。
截至目前,比临坊有核心成员16名、共富学员158名,人均月增收2500元。“巧手大姐”李女士是临江佳苑社区居民,全职宝妈,家有二孩上学,靠丈夫一人的工资维持生计。2023年,李女士通过临江佳苑社区比临坊公益编织课程,参加免费编织培训,学习钩针、棒针等基础技法。经过3个月培训,从“连针都拿不稳”到能独立完成围巾、杯套等简单产品。工坊允许成员领料回家生产,李女士每天工作4-6小时(兼顾照顾家庭),月均完成80-100件。
现在李女士的收入从帮扶前的不足500元增至2500-3500元,年收入突破3万元;经过3个月的培训,她不仅顺利从普通学员成长为工坊核心老师,还带出20余名学徒;开启抖音直播,通过线上方式售卖自己的产品。李女士已经是比临坊“共富宣讲员”,多次分享自己经历鼓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