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在杭州的“春风”里遇见未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浏览量:25 次 来源:杭州市春风行动办公室
  题记:为深化“扶智扶志”内涵,赋能对口帮扶地区困难学子成长,杭州市春风行动办公室于2025年8月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春风助学·职业体验训练营”。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城市体验与前瞻性职业探索,帮助学子们开拓视野、启迪心智、明晰规划、锤炼本领,为未来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六天的探索,犹如一扇扇窗,为他们展示了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行走在杭州这座创新与人文交织的沃土上,甘孜与广元的春风学子们收获了怎样的触动与成长?请聆听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感受这份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与力量。


  六天的杭州之行,每天都在解锁全新的感动与震撼。 


  初抵杭州时,整座城市的热忱便如潮水般将我们包裹。初见帅气的徐老师与温婉的吴老师,亲切感油然而生;围坐一桌品尝杭帮菜,那道久负盛名的西湖醋鱼,入口竟全然没有网传的争议,只觉酸甜得宜,恰好衬出江南风味。饭后漫步西湖,晚风拂过堤岸,终于懂了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处——晴时水光潋滟,暮时山色空蒙,每一眼都是流动的诗。



  第二天认识了认真负责的赵鑫班长,以及自带文艺气息的央金卓玛文艺委员,陌生感在笑语中悄然消融。下午走进云深处科技,机械狗灵活穿梭的身影让人惊叹:原来科技早已能替人类踏足险地,用智能守护生命。而聚也网络的两位哥哥带来的职业规划讲座,不仅剖析了当下就业图景,更用一场沉浸式剧本杀让我们彻底破冰,游戏里的欢闹与倾诉,让彼此的距离又近了几分。 
 

  第三天清晨,杭州工运史馆的老照片与旧物件静静陈列,指尖抚过斑驳的工具,仿佛触摸到了百年间工人阶级的热血脉搏——那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时光里愈发滚烫。午后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彻底颠覆了我对“铜”的想象:冰冷的金属在匠人手中生出温度,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巧思,“匠心铸魂”四个字,在此刻有了具象的注解。转身走入亚运会博物馆,赛场的呐喊似在耳畔回响,运动健儿的拼搏身影直击心灵。这让我忽然想起去年成都大运会的志愿时光:看各国选手为荣誉冲刺时的专注,为他们递上水与毛巾时的被需要感,那份骄傲至今清晰。夜幕降临时,钱江新城的灯光秀如期上演,流光在楼宇间织成彩绸,璀璨灯火映亮夜空,忽然就懂了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的意境——古今繁华虽隔千年,那份点亮人间的热烈,却有着惊人的共鸣。


 
  第四天特意起了大早,与好友赴西湖守候日出。当第一缕晨曦刺破天际,湖面与朝霞融成一片金红,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竟在眼前活了过来。骑行环湖时,风掠耳畔,看断桥在晨光中勾勒出轮廓,苏堤的柳丝沾着露水轻摇,才发觉杭州的美,从不止于亭台的精致,更在这份烟火与诗意交织的灵动。上午走进共同富裕示范村仙潭村,听沈蒋荣老师讲返乡创业的故事,看莫干山民宿群将旧舍改造成诗意栖居,忽然明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山水馈赠,而是理念与创新种出的希望。午后探访花果山传媒,CEO的创业历程里,藏着国漫的突围与坚守——从IP孵化到文化输出,他们用一个个角色证明:国漫的崛起,在于扎根本土,让中国故事借动漫走向世界,让东方美学被更多人看见。夜幕下的《如梦上塘》成了最惊艳的收尾:乘画舫沿上塘河缓缓前行,水幕光影骤起时,仿佛一步跨入宋代市井。岸边实景里,宋装演员吟诗词、抚琴瑟,苏轼的豁达、陆游的深情在眉眼间流转;斗茶、插花、焚香的场景次第铺展,宋人的生活美学在光影中苏醒。船移景换间,文人风骨与市井喧嚣交织,让人在时空折叠处,触到了这座城市最深的文化根脉。



  第五天的行程浸透着时光的厚度。杭州国家版本馆里,泛黄的《新青年》杂志静静陈列,字里行间仍能读出革命先烈唤醒国人的赤诚;瞥见儿时用过的课本时,尘封的记忆突然翻涌,那些带着墨香的日子瞬间鲜活。随后走进法根糕点观光工厂,亲手揉面、塑形,当热乎乎的糕点出炉时,才懂“自己做的食物最香”,原是因为藏着亲手创造的温度。午后逛塘栖古镇,运河穿镇而过,选一家临河小酒馆坐下,点一杯茉莉花茶,看河水悠悠流淌,恍惚间竟像穿越到了宋代——千年的宋韵,原来就藏在这水影茶香里。晚餐是在杭州的最后一顿集体饭,川菜的热辣里裹着不舍,赵鑫班长的发言朴实真挚,央金卓玛唱起甘孜州的敬酒曲时,歌声里的深情让满桌人红了眼眶,热闹里藏着太多想说的“再见”。

  返程的飞机上,看云层如初见时那般铺展,恍惚间像从未离开,却又分明装满了沉甸甸的回忆——这沉甸,便是再见的序章。杭州,我们定会再见。

(甘孜春风学子 何昌杰)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