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从江,森林覆盖率接近70%,优质的自然环境,使得连绵群山中孕育了各色民族村落。而随着岁月变迁,“靠山吃山”的农耕生活渐渐跟不上外界的发展步伐,为了摆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不利因素,从江毅然决然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山上的贫困户搬下来,然而,“以后该怎么生活?”却成了常年自给自足的贫困户们心里最大的忧虑。为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东西部协作加大就业帮扶,推出各项劳务协作政策,为贫困户开启了一条创收新道路。
走进从江县美娥社区“凤归巢”扶贫车间,一派忙碌景象:50多台缝纫机高频次运转,工人们动作娴熟,干净利落,不一会儿一只又一只制作完成的环保袋展现在眼前。今年5月,随着扶贫车间项目的推进,不少从山上搬下来的贫困户,走进了车间,40多岁的石金秀就是其中一员,她从没想过以前插秧割稻的双手还能在车间里创收,“以前就是在家里干农活,种种地,基本上没什么收入,现在每天有六七十元工钱,挺好的”。之前由于出门打工的都是些年轻人,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需要带孩子,这也使得很多人只能留在家里,而社区扶贫车间的建立,直接解决了这一问题。“工作的车间就在社区门口,走几步就到了,特别方便。”石金秀说道。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从江共有三个,设立于银新、贵运、美娥三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萧山共投入帮扶资金90万元,已带动130余人实现就业脱贫。
除了扶贫车间,在从江还有不少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带动就业的扶贫方式,位于洛香镇苗木种植基地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以来,前后两次共投入帮扶资金513.38万元,共建设项目种植地近150亩。范卫洪是洛香苗木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他也是为此项目专门由浙江萧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派驻到从江来的,看着基地里几百亩长势喜人的苗木,他说这几年最大感触就是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东西部协作在这里投入项目资金后,最直接的就是让贫困户有了工作,增加了收入,2019年这里的农民工工资达到70万元,同年分红达到161500元,2020年分红更是达到了321050元。”有了“真金白银”的收入,就有了工作的动力,附近贫困户辛勤劳作的成果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在2020年9月16日验收通过的贵州第一条绿色公路——G424国道,公路两边所种植的绿化都来自于洛香苗木基地,甚至在2020年亚运会上都有可能出现来自从江的苗木。“现在周边村民的工作积极性很高,而且已经有三户村民提出想要自主育苗、销售,如果销售不掉,我们基地也可以进行回购,贫困户能够自主创业,这才是真正的脱贫。”范卫洪感叹道。
外出务工收入多,占据家庭收入大头,是从江县老百姓脱贫变富的主要渠道。
为了让贫困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东西部协作将对从江的就业帮扶一路开到了萧山。最近,刚边乡的赶集日现场热闹非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天吸引了最多乡民目光的却是一场萧山举办的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与不少乡民一样,在前几天了解到招聘会信息之后,40多岁的乡民韦正彬今天一大早就穿戴整齐,来到了现场。13家萧企,1000多个岗位,看得他眼花缭乱,更是让他心动不已。“其实前几年开始就一直想出去,可是没有路子,直接出去又怕赚不到钱。”韦正彬说,现在招聘会开到了家门口,工种、待遇都一目了然,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样就可以安心出去打工了。
近年来,萧从两地交流紧密,大力执行“33+18+8+2”东西部协作就业扶贫补助政策,劳务协作由分散化逐步迈向组织化,越来越多从江人踏上了来萧务工之旅。王银花一家是从江县建档贫困户,今年2月,她和老乡40余人坐上包车,来到位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北极品水产有限公司,经过系统培训,已成为一名熟练的剥虾工。“包吃包住,每月还有5000多元收入。”王银花说,目前靠她一人的务工收入,全家五口人已全部脱贫。“组团式招聘让村民了解萧山,包车式外出、订单式培训,解决了大部分村民不敢外出务工困扰,相信越来越多乡民会敢于和愿意去萧务工。”刚边乡党委书记潘勇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实现“劳务协作就业”,既是从江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也是萧山从江对口帮扶、助推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自萧山区和从江县建立劳务协作关系以来,统筹各类政策资源,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精准脱贫。三年来,萧山通过贫困车间、项目带动、公益岗位等方式,积极带动从江县2816人实现就近就业脱贫。并积极开展“组团式”劳务输出,2020年已累计输送3312名贫困劳动力到杭州务工。通过全面的就业帮扶,为脱贫攻坚增底气、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