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名胜区获杭州市2021年度社会救助创新十佳案例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8日 浏览量:701 次 来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区”微信号
  12月3日上午, 杭州市社会救助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现场会上宣读并表彰2021年度杭州市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名胜区喜获杭州市社会救助创新十佳案例。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概述部分,共出现八处“数字”,这八处“数字”体现出数字化发展在我国中长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名胜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市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围绕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

  强化救助政策集成,编制联办清单

  打造救助“中央厨房”,实现多部门“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围绕解决救助政策碎片化,管理部门分散化、易遗漏、救助工作低效等问题,打破部门壁垒,打造“惠民服务共同体”,将社会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公用事业民生补贴三大类14个涉及民政、住房、医疗、就业、教育、应急、电力等多部门的惠民政策申请事项汇总到一件申请事项上办理。

  强化数据集成,建立信息共享

  依托省大救助系统,打通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数据壁垒,加快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数据共享,实现社会救助事项智能筛选、精准识别。同时逐步推进救助对象、救助资金、救助政策数据库建设,提高对象识别、资金使用、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资源方面,通过资源整合集聚,根据困难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匹配不同的救助项目和资源,提供差异化救助。

  重塑流程,搭好平台“网下+网上”办

  网上依托浙江省大救助系统,以“浙里办”APP、“浙江政务服务网”云平台为基础,增设网报途径,申请人只需勾选政策并提供身份证即可申请。初步符合条件的对象,其信息会自动上传至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进行后台数据核查。由民政部门完成低保、低边、特困认定后的对象,将会主动推送到其它部门完成剩余事项的审批。由此,困难群众只进民政一个门,就可以满足多方面的救助需求。

  线下摸排+线上共享,扩大覆盖面

  加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和探访关爱力度,实现“探访+预警”和”智能+预警”一起主动救助。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探访关爱制度规范化,出台《西湖风景名胜区探访关爱制度》;二是注重资源整合,实现探访关爱力量多元化。建立“1名党员+1名专业社工+1名网格员”结对一户困难家庭的“组团式”探访关爱工作机制,采取“普遍探访+重点探访”方式定期走访困难群众,确保困难家庭连心服务全覆盖;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探访关爱保障长效化。

  同时也通过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大额医疗费用支出、 电费、水费支出等信息联网,通过智慧分析,加强因病致贫情况、 意外情况等自动监测,及时提供风险预警,并且对预警信息进行上门核实,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提高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结合民需“优”形成“物质+服务”救助

  客观评估困难家庭实际需求,逐步完善困难家庭一户一档,建立困难对象需求数据库。借助“智慧救助”服务平台的资源库,将社会救助资源、服务与困难对象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匹配和对接,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出台《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救助一件事代办服务制度》,结合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社会救助行政审批“零次跑”改革,推行社会救助服务便民化。每个社区(村)的救助员、街道和区的民政社会工作人员都是代办员,只要群众有需要,一个电话就可预约上门办理社会救助一件事申请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

  归集社会救助一件事幸福清单数据

  依托浙江省大救助系统,通过打通民政、社保、教育局等各救助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明确每名受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帮扶部门、帮扶措施、帮扶资金等信息,逐户自动生成“幸福清单”,并由各社区(村)的救助员以“一人一单”形式按月将“幸福清单”发放至受助对象,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此项工作同时也是监管的集成,依据幸福清单对救助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定期开展检查比对,落实督促检查和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积极探索“14+N”拓展事项

  将浙江省大救助系统上的困难群众数据库、“幸福码”、“浙里救”、西湖风景名胜区所有公园闸机端数据之间架起数字化的桥梁,通过数据比对、推送、扫码,在14个事项基础上率全省之先推出特困、低保、低边等对象扫码免费秒入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景点服务,让困难群众共享品质新生活。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