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春风行动”受助者解困后成为捐赠者——“最美杭州人”席传喜的“回馈情结”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6日 浏览量:612 次
  “自2019年3月1日起至2020年3月6日止收到捐款总计155227460.67元”——这是2020年杭州“春风行动”收到捐款的总数。看到这组数字,获评第六届“最美杭州人”的席传喜心里既高兴又有点遗憾,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烦恼”。
  
  这个“烦恼”还得从1月份说起。年初,杭州召开了“春风行动”20周年暨2020年动员大会。大会结束后第二天,席传喜就来到杭州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春风行动”捐款点,和往年一样,席传喜从口袋里掏出3万元现金,准备递给工作人员。然而,让席传喜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自己遭到婉拒,“春风办的窗口工作人员告诉我,今年我就不用捐了,说我每年都捐那么多钱,而我身体也不好,还有残疾,今年无论如何都不会收我的钱,现在我这钱是捐不出去了。”席传喜满是遗憾。
  
  2006年,席传喜因为突发脑梗和心梗,仅医药费就花了10多万元。当时,女儿还在读书,老伴身体也不好,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收入,全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
  
  紧要关头,社区、街道帮助他办理了“低保”,申领了《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他成为市级困难家庭“春风行动”帮扶救助对象,一直持续数年。2012年,因落实了住房政策,席传喜一家摘掉了“低保”的帽子,还领到了一笔住房拆迁的补偿金。后来,女儿也参加工作了,日子才慢慢好转。
  
  日子好过了,可是席传喜总觉得心里欠着什么。“真的,我从内心感谢‘春风行动’,要不是因为‘春风行动’对我们全家多年的帮助,那些困难的日子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席传喜说,这么多年了,他对“春风行动”已经有种深深的情结。也正是因为曾经受助于“春风行动”和几年来在“春风行动”中的亲身参与,他对“春风行动”非常信任,在他有能力之后,便开始向“春风行动”捐款。“虽然我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生活还过得去,若我有能力去帮助他人,那我肯定会义无反顾地去帮助别人。”
  
  席传喜第一次捐款是在2013年1月7日。当时,他不顾天气阴冷,步履蹒跚地走进杭州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问清楚捐款流程以后,便从口袋里掏出3万元。此后,席传喜每年都会走进杭州市总工会帮扶中心捐款。2019年,他因此获评第六届“最美杭州人”。
  
  “我在想,比我困难的职工肯定有很多,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我自己也能还这个情。”席传喜说。
  
  据了解,为帮扶救助特困职工包括下岗失业人员,2000年底,杭州市发起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作为社会保障网之外的又一张广覆盖、多层次的帮扶救助网络。
  
  截至2019年底,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鼎力支持、无私捐助下,“春风行动”累计募集社会资金22.25亿元,各级财政补充资金6.59亿元,共向194.91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助困、助医、助学、反哺、应急等各类救助金28.2亿元;有5.28万家单位(次),315万人(次)向“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为“春风行动”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春风行动”已成为杭州市一张亮丽的“金名片”。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春风行动’的帮扶救助机制实质上形成了一条以‘质量导向’为核心的精准帮扶之路。在这条帮扶之路上,我们不摆‘花架子’,不单纯叠加帮扶资金的数字,而是用制度的保障一环扣一环地把输血和造血、扶贫和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实现质的蜕变。在杭州,春风常在,温暖常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说。
  
  席传喜说,“春风行动”让他感受到杭州的温暖,他也想点亮自己的光芒,为“温暖善城”一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挺遗憾的,这笔钱要是捐不出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采访结束时,席传喜还在念叨着。

(浙江工人日报)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