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社会救助:微光成炬,共筑民生温暖防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浏览量:22 次 来源:萧山民政
  午后阳光洒进窗棂,杭州市萧山区暖阳公益服务中心内,负责人戴金校正仔细整理着下一批要走访的困难家庭名单。五年来,这份名单从薄变厚,又从厚变薄,见证了他们为困难家庭送去的政策温暖。“微光成炬,我们希望为更多人点亮希望。”

  这份坚守,正是萧山区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萧山区以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契机,创新构建“助联体”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从传统的物质帮扶,向精准化、专业化、人性化转型升级,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精准识别 让政策“滴灌”到户

  “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是我们的责任。”瓜沥镇社会事务办的高芳琴道出了基层救助工作的核心。这五年,是坚守与服务的五年。她与同事们严谨细致地做好每一户的入户调查、动态管理,力求让党的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这种精细化的工作方法,在进化镇华锋村体现为“一户一策”的动态摸排。村党支部书记赵振祥带领支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确保不漏一人。

  “十四五”期间,全区构建起覆盖区、镇街、村社三级的“助联体”服务网络,实现了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截至“十四五”末,全区精准保障低保对象8853户共10550人,低边家庭297户869人,特困人员178人,临时救助971人次,做到了兜底保障无死角。

  益农芹菜幸福增收基地,二位当地群众在基地收获满满。

  温情服务 让救助“温暖”入心

  “我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档案,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城厢街道的徐佳峰对此体会尤深。从为突发重病家庭紧急链接医疗资源,到为孤寡老人落实长期照料,他努力成为群众危难时刻的可依靠力量。

  在靖江街道,裘利佳与同事们并肩,足迹遍布村社。从启动“救急难”绿色通道,到疫情期间送上生活物资,每一件看似细微的小事,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冷暖。“看到帮扶对象眉头舒展、生活改善,便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裘利佳的话,代表了广大基层民政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超8.6亿元,其中临时救助资金137.64万元,让政策带着温度,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南阳伞幸福增收基地,当地群众在基地工作时对未来生活充满幸福期望。

  多元联动 让力量“汇聚”成河

  救助工作是持久的温暖传递,需要集众力、聚众智。戴金校所在的暖阳公益服务中心,正是萧山推动救助与慈善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他们开展的慈善公益活动,将社会爱心汇聚成股股暖流。

  变革不止于此。“十四五”期间,萧山推动救助模式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的深层演进。通过创建11个幸福增收基地,实施获评全国优秀案例的“幸福增收计划”,成功为救助工作注入可持续的“造血”功能。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让萧山成功入选民政部全国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更让“弱有众扶”的综合成绩稳居全省前列。

  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怀,从单一救助到综合赋能,萧山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征程开启的交汇点,萧山正将这份温暖的答卷铺陈得更广,让党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到千家万户。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