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共奔小康丨携手书写“杭情施意”·萧山@利川:山川绽放“杭红花”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8日 浏览量:852 次

  清江之畔,曾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凉雾乡诸天村,如今因“红花”而引得众人来。


  走进萧山利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新启用的投资700万元的全自动恒温玻璃大棚内,20多天前刚收获的、比大蒜略大些的西红花种球整齐地摆放在一排排铁架上。



2019年9月,利川首次开出“杭红花”。 李锟 摄


  这是第一批真正从利川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西红花种球。2019年,杭州市萧山区与恩施州利川市签署战略合作,由萧山企业阳田农业与利川凉源农业合作成立公司,建设运营规划面积达1500亩的萧山利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其中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西红花在利川的产业化种植推广。同年9月,园区从杭州引进的10万余颗西红花种球,在诸天村农舍临时改造的催芽温棚内,绽放了第一朵“山川之花”,开花比杭州提早近20天。西红花在利川试验育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这段时间,诸天村党支部书记袁启鲜几乎天天到玻璃大棚报到,看一眼这些“稀罕玩意”。在这位老书记眼里,它们是脱贫的“致富之花”。

  说它“稀罕”,是因为一朵西红花只产三根花丝,烘干后每根重约0.02克。“微不足道”的它们却市场广阔,目前全国西红花种植面积也就几万亩,在市场上论克卖还供不应求。



“杭红花”基地里全新启用的全自动恒温玻璃大棚 李锟 摄

  因而对诸天村来说,西红花种植是助力发展的巨大动力。诸天村有贫困人口300余人,因人多田少、种植方式粗放,一直无法突破亩产收益低的瓶颈。由于气候原因,当地只种一季粮食,冬季农田“空窗”,刚好种西红花种球,等来年5月底前收割后,又开始种新一季粮食。

  “错季种一亩西红花,半年纯收入能达1万多元,如果算上种球日常管理、采花、烘干等工作,家庭年收入相当可观。”园区负责人孙利明介绍,按计划,今年10月西红花种植面积将达100亩,到明年再扩至1000亩。“最快今年10月,园区就将启动与诸天村的合作,引导村民种西红花种球,届时将形成贫困户、农业合作社、扶贫产业园、专业市场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杭红花”基地里在建的杭州求是西红花研究院 李锟 摄

  在玻璃大棚不远处,七幢被农田包围着的三层小洋楼格外显眼。这是在建的杭州求是西红花研究院,由阳田农业发起,浙江大学教授做技术指导,届时将承担起产品检测、开发以及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等工作。


  浙江大学食品营养学教授沈立荣长期从事西红花研究工作。“杭州是我国国产西红花的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从原西德引进的西红花种球在杭州药物试验场首次栽培成功。现在,杭州又把最前沿的种植技术带到了利川。”沈立荣说,他更喜欢把利川开出的西红花称作“杭红花”。



2019年10月18日,萧山区挂职干部与利川农民查看“杭红花”品质。 李锟 摄

  在他看来,“杭红花”的到来,为诸天村增添不少杭州式的“诗意”,也让这场跨越1200公里的扶贫协作有了浓浓的“杭情施意”。因为它的背后还有个宏大的“融合计划”——在诸天村打造一个“农业+文化+旅游”多元素融合的产业综合体,更期待“杭红花”成为利川地理标志。


利川新城 李忠 摄

  根据规划,接下来,诸天村将开设利川农产品销售展示中心,成为利川旅游必到点。更具探路意义的是,“杭红花”基地里还展示着高架草莓、水果番茄等先进种植技术,尽管这些技术在利川是新生事物,但可看、可学、易操作的自动化设备,将让更多先进成熟的技术以一种高起点的态势向利川全域推广。

  “我们把这称作全产业链帮扶。”杭州扶贫干部、利川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建华说,萧山结对帮扶利川有个“八字原则”,即“扬其所长,扶其根本”。他介绍,最近三年,萧山帮扶建立了15个扶贫产业园,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并通过“链式扶贫”做大做强本地特色农业,让产业扶贫从“脱贫”走向“致富”。

(杭州日报)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