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兜底扶贫 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8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从对象看,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重残人员是社会兜底保障的大多数,约占三分之二。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 刘勇: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336元,22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4697元,“三区三州”所辖县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4068元。
甘肃省临夏县民政局局长 马建军:我们在下村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户以后,我们民政部门及时跟进,纳入了施保的范围,解决户上实际困难。
甘肃省临夏县刁祁镇石家河村村民 马哎力:这样最起码生活有保障了,我也一直在医院做康复。
针对兜底扶贫对象,很多都是家庭突然发生变故,数据库里往往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按照中央“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政策,临夏县民政局专门成立核查小组,定期下村进行调查,同时通过医疗机构提供的信息,比对核查户有无大额医疗支出的情况,对核实无误符合政策的贫困户,及时纳入救助范围。
甘肃省临夏县民政局局长 马建军:按照动态管控、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多措并举的原则,织密社会兜底保障网,切实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各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创新工作方法 推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
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中,各地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最困难的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想方设法,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
74岁的魏保仓是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东川村的贫困户,老人无儿无女,生活困难。当地民政部门根据政策,及时把他纳入低保政策保障范围。
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党委书记 贾杰:纳入五保之后,全年总数是5050(元)。
河南省淅川县民政局主任科员 刘奇伟:实现了“住、养、管、护”一条龙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不仅如此,县里还配套了餐厅、图书馆、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并为特困群众房间配备电视、储物柜等生活用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而在国家层面,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对象、标准和管理等方面提出衔接要求。此后每年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强化衔接措施,调整相关政策。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 刘勇:今年,民政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督促各地通过数据比对、摸排核查等方式,将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
目前,22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全部制定了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有些进度快的省份已提前实现未脱贫人口兜底保障“清零”目标。
重点围绕52个贫困县 完成兜底保障任务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将重点围绕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深入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
对全国已经脱贫摘帽的780个贫困县的兜底保障对象,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扶上马送一程,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同时,健全完善对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以及建档立卡边缘人口的监测预警和比对核实机制。督促指导各地简化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