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滨江为我们贫困家庭青年搭台充电,希望你们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在浙江花都美容美发扶贫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丹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曾菲为丹寨青年加油鼓劲。
滨江-丹寨对口帮扶技能培训第三期花都美容美发班正式开班(丹寨县委组织部 供图)
摘帽不摘责任,脱贫不脱帮扶。近年来,杭州市滨江区倾力帮扶丹寨县实现脱贫摘帽后,持续在基础设施、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谋实招、出实效,帮在关键处,扶到根本上,有力有效巩固提升丹寨脱贫摘帽成果。
“腐楼”变“瓦房”,补齐阵地短板夯堡垒
雅灰乡上从村,距县城86公里、乡政府驻地21公里,是丹寨最偏远的村寨之一。该村的红枫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和金色枫香集体经济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固定的经营办公场所,经常“打游击”与村“两委”挤在一栋破旧的木楼办公。
2019年,规范建设村级合作社经营场所列入滨江区对口帮扶项目,上从村也被纳入“盘子”里。从立项到施工再到入驻,不到半年时间,一栋总投资52万元、面积260平米的崭新合作社经营场所落地建成。“我们有了自己的村级合作社经营场所,村干部、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上从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彬更加坚定了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
丹寨所需,滨江所能。总投资550万的排倒村、扬颂村、塘中村等10个村级合作社经营场所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杭州电魂网络科技公司捐赠45万元帮助羊物村建成漂亮的风雨桥;投资120万元帮助甲石村修建村道,解决了山区群众出行难、货难运的问题。
基础设施是振兴之基、发展之基,滨丹两地一直共同致力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一栋栋经营场所拔地而起,一座座爱心桥屹立乡间,留下了“滨江建设”最美印记。
丹寨-滨江召开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工作联席会议(丹寨县委组织部 供图)
“输血”变“造血”,强化技能培训增动能
发梳垫着头发,吹风机顺着一弯,吹制定型,一个精美而娇俏的卷发就吹好了。这可不是在理发店,而是滨江-丹寨对口帮扶花都美容美发技能培训班的现场。5月28日,滨江-丹寨对口帮扶技能培训第三期花都美容美发班正式开班。
正在吹头发的,是来自丹寨龙泉的杨昌珍,她是这一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不久前,她还在本地的小超市打零工。5月中旬,她打包了简单的行囊,来到滨江学习美容美发技能。和她一起到达的,还有另外19名来自黔东南州丹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青年。
“通过这样一个组织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我们希望能实现真正的扶贫、扶智,给对口帮扶地区的青年们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帮扶模式,完善劳务协作精准对接和常态机制,聚力民生,助力脱贫攻坚。”滨江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滨江面向丹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青年,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以提升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为导向,已经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扶志、扶智、扶技、扶贫”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转移就业扶贫新模式。
丹寨-滨江召开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工作联席会议(丹寨县委组织部供图)
“荒山”变“金山”,发展林下经济稳脱贫
“仅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这方面,2017年滨江区投入150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且逐年增大至2020年的3905万元,帮扶我县发展林下中药材项目”丹寨县农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潘成勇介绍说。
点绿成金,变荒为银。在帮扶丹寨实现脱贫摘帽后,滨江还继续投入资金用于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扩大规模化种植,并且成立镇(乡)村两级中药材养护队,对中药材种植管护过程进行技术跟踪指导。目前,累计发展林下中药材2.78万亩、林禽22万羽、林蜂1.02万箱。
“现在合作社利用荒山和田土种植百合、天冬,我们每天去搞活路得工资,流转土地也有一定的收入……”丹寨县龙泉镇马鞍村村民王玉英一边在该村的百合产业基础干活一边说。据悉,2019年龙泉镇马鞍村获得东西部扶贫资金发展百合产业377亩,让原本因外出务工而闲置的土地得以利用,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该村今年9月第一批百合即将丰收,预计产值将突破900万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稳定脱贫的有效渠道。2018年以来,滨江区累计向丹寨县投入帮扶资金5598万元,支持发展吊瓜、天冬、板蓝根、黄精等中药材产业,帮助6个乡镇15个村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7282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爱链杭黔”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