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杭州市余杭区“333”模式构建社会救助立体网络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8日 浏览量:539 次 来源:浙江民政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积极探索构建社会救助立体网络,推动建立政府救助公共服务与专业化、社会化关爱援助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确保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完善三个探访发现困难群体需求

  【村社定期探访】

  村(社区)居委会组织网格员、小组长等人员,或鼓励邻里乡亲等志愿者,对最近遭遇重大变故的低保、低保边缘对象,70周岁以上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在重大变故发生后24小时内走访到位,平时每周走访不少于1次;对其他困难对象每月走访不少于1次,建立一户一册走访档案,了解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状态、居住状况、就业状况、社会参与等,对困难群众风险隐患和救助需求进行全面排摸。

  【镇(街)重点探访】

  各镇(街)组织社会救助业务干部或委托社会力量,对辖区内近期遭遇重大变故的低保、低保边缘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病重残人员、独居老人,每季度走访不少于1次,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同时做到“四必到”,即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有不良情绪必到。

  【机关党员结对探访】

  全区各部门、镇(街)、平台结合“一村一社区一机关”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与困难家庭开展一对一的“微心愿”认领、代办服务、关爱陪伴等结对帮扶,每半年探访不少于一次,引导困难群众增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优化三项机制 实现救助精准高效

  【优化主动识别机制】

  对新申请家庭开展家境调查和经济状况统一核对,开展在册低保、低保边缘对象、特困供养对象的年审及复核。通过排查医疗费用支出较大家庭和老年人家庭等困难家庭,主动发现并精准识别困难家庭。

  【优化精准施救机制】

  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会商解决急难性救助个案。推进低保、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应保尽保、动态调整。

  【优化救助服务机制】

  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疫情期间社会救助工作正常运行,并向全区持证低保低边家庭、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特殊老人免费发放一次性普通口罩19万只。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减少申请资料,将低保、低边、特困人员的救助审批时限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9个工作日,将临时救助的审批时限压缩到了6个工作日。开展全区社会救助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因疫致贫人口兜底保障等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监管不力,工作作风不实及救助申办程序、政务公开、信息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建立三级平台 织密救助立体网络

  建立村社服务平台】

  全区384个村社均建立村社服务平台,强化基层救助力量,依托村社“两委”干部、网格员、小组长、村(居)民、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了解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并及时上报镇街,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协助救助部门调查核实情况,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镇(街)服务平台】

  依托镇(街)公共服务中心对困难群众求助实行一门受理申报,有效评估救助需求、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制订帮扶方案,并通过公益创投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困难群众个性化服务需求进行转介。

  【建立区级服务平台】

  依托区社会帮扶救助中心建立区级救助服务平台,提高区级相关救助部门应用覆盖面,由熟悉相关救助政策的区级部门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监管。整合各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救助项目、救助政策,为救助对象定制救助套餐,派单给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党员干部。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